我的“中国情”——白宇新(土耳其)

(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专家教师 BAYRAM KUCUKAGTAS)

来中国久了,偶尔会听到这样一句话,“故乡安置不了肉身,他乡安置不了灵魂,”但我其实不怎么认同这个说法,因为中国虽然是我的异乡,但她却很好地安置下了我的肉体与灵魂,真正让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。很多时候,我都会有些恍惚,以为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。中国她无限的魅力让我沉醉其中,特别是西安这座十三朝古城,铭刻着久远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,经岁月沉淀后的厚重感更是让人着迷于此,流连忘返,可以说,在这里有许多我抹不掉的珍贵回忆。

2006年9月,我来到中国西安,加入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个大家庭,从一开始对汉语的感兴趣,到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痴迷,我想,虽然我不是中国人,但我却有了中国情。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个大家庭里,我也收获了自己的小家庭——我的学生、我的爱人和我的孩子。从2012级到2019级,一共181个学生。我的这181位朋友,也正在世界各地创造着自己与“土耳其语”的故事:今年7月初,我校土耳其语专业2017届优秀毕业生李国荣(现在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工作,)带领土耳其访问团访问母校,她操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语,讲话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,和记忆中的那个学生形象重合到一起--学生时代的她就是如此从容不迫,如今她在外交部工作了2年,这种气质仿佛越发凸显了出来。我一直都知道的,她的优秀肯定能带她走得更远。2019年7月土耳其语专业新进一名教师蒋小慧,而她此前的身份还是一个2015级的学生。她说土耳其语带她走到了今天,她也总说她很幸运选择了土耳其语专业。但我却觉得她选择土耳其语专业更多的是这个专业的幸运。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别人身上未曾有的天赋,我甚至能通过她看到西外土耳其语专业的发展。我很幸运成为她的老师,我很幸运成为她的同事。

我和我的学生亦师生亦朋友。为什么说亦师生亦朋友呢,我上课的时候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百分百负责百分百严厉,会指出学生们的错误、教会学生们土耳其语。平时则会经常和这些孩子们开玩笑,出去一块儿吃泡馍,吃冰淇淋,去春游,也会为他们做生日蛋糕,准备生日惊喜,还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。好多同学来我们家跟回自己家一样,碗筷在哪里,调料在哪里,葱姜蒜土豆西红柿在哪里,零食藏在哪里都知道。我很喜欢和学生聊天,了解他们的近况,或许因为土耳其人本就热情,我总是尽心尽力地想要帮助他们。很多同学都已经毕业,迈入了工作岗位,每次他们回西安时我们总会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,让他们帮忙做饭,其实也只是让他们洗几颗菜,主要还是想问问他们最近的生活怎么样,工作怎么样,有遇到困难吗?我很高兴也很庆幸,这些孩子们愿意和我们聊天,把他们的情况告诉我们,询问我们的意见,把我们当作他们真正的朋友或者家人。看着一批批学生离开学校,迈向社会,内心总是生出无限感慨,就好像,家长看到孩子长大离开,奔向远方一样。当他们从我们家离开的时候,我总是和若萱翻出零食箱子,装个小饼干,装个巧克力,有时还装个Asım最喜欢的棒棒糖…像极了家人给远行的小孩儿收拾行囊。有时我会去到他们生活或者工作的城市,和他们见面,有些学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为中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着贡献,而另一些也已经慢慢的有了伴侣,马上步入幸福的家庭生活,和他们唠唠家常,让我很欣慰。我们的学生也真诚地对待我们,帮助我们,在异国他乡为我们带来家庭般的温暖。同学们做了多少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已经数不清了。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16年的5月份,我的妻子若萱怀孕期间,我的腿又因为踢足球受伤。我们俩都行动不便,同时还要兼顾教学和答辩任务。13级和14级的几个同学几乎每天出现在我们身边,陪着若萱去医院定时产检,关心孩子的情况;来我们家打扫卫生,帮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,当时她们像父母一样围着我们转;时时关心我腿上的伤……最让我感动的是,当我们忙完了2012级本科论文答辩工作,拖着受伤的腿回到家时,发现孩子们摆了一桌中国菜在等待我们,当时心里是满满的暖意,我觉得自己就身处家乡,毫无身处异乡的感觉。我的身边有最亲爱的家人,有最珍惜我们的朋友,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?曾经有学生说:原来只有在回想的时候才会意识到,我们一起过了这么多美好漫长的日子。好久不见,一切都还好吗?我也很想问问他们:好久不见,你们一切都还好吗?家里我和若萱还随时等着你们,为你们准备甜点美食,倾听你们的烦恼,分享你们的喜悦与快乐……

我自己是土耳其人,亦是中国人。这么说是因为我虽然是个土耳其人,但我来中国已有十几年之久,我的大学是在这里读的,研究生在这里,博士生依然还在这里。我依稀记得2008年3月12日,汉学院的老师们带领我们几个留学生来西外新校区植树,当时的我倒没想那么多,没想到自己还会留在这里,没想到在新校区还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,就只是觉得节日就该做些应景的事。后来,每次上下课从那边路过的时候,看着我们植的这些树在慢慢长大,学生们也在慢慢成长。可能以后的人不会知道那些树是谁种的,但这个一点儿也不重要,因为这是我在西外留下的痕迹,即使有一天我不在西外了,它们会带着我们的故事继续见证西外的成长。我也不太记得哪棵树是我种的了,但种树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种树带来的收获。就像教育一样,只要我的学生有一个瞬间能记得我对他们的影响就够了。中国人说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我很赞同这个观点。我从教多年来的确意识到教书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,而我所能做的,就是尽可能教好土耳其语,在言行方面影响学生。我最喜欢的教育方式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春风化雨,所以我经常邀请学生来我们家做客,我喜欢和他们一起喝茶聊天,带他们了解土耳其文化,一起探讨土耳其和中国的文化差异。通常是几杯红茶下来,这个家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,这就是我当老师最满足的时刻。

这十几年来,我去过中国许多城市,北京,上海,杭州,南京,重庆,哈尔滨……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甚至可以说中国我没去的城市已经很少了。从最开始的绿皮火车,到现在飞速奔驰的高铁,一张张红色蓝色的车票我都舍不得丢掉,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发展,也见证了我在中国的点滴生活。在陕西待了十几年,我可能比一个出生在陕西的人更懂陕西,我会一点陕西方言,偶尔还和陕西人对话两句,他们对此还很惊讶,而我更多的是骄傲。我走过西安大大小小的街道,如果一个外地人来西安,我甚至能充当一个很完美的导游角色。大雁塔,大唐芙蓉园,回民街,钟楼,兵马俑……各种旅游景点,吃喝玩乐,历史故事都能娓娓道来。

我的爱人得知我在中国后,也非常愿意来中国跟我一起从事教育行业。虽然她大学所学的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没有任何关系,也不会说汉语。但是汉语的魅力感染了她,吸引着她来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,成为了大家庭的一份子。现在,她不仅可以用汉语上课,甚至还可以说几句地道的“陕西话”和绕口令。而我的孩子更是土生土长的“西安人”,在西安出生,在西安长大。他在跟我的学生们一起玩耍的时候,总是会学着说一些汉语。在家里听着他时不时说出口的汉语,竟也一时分不清他说的是我的母语还是“汉语”。西安对我来说,就是一个用脚步丈量过的城市,这里的一切都是我心中最有份量的那部分,我的青春在这里,我的家庭在这里,我的学生在这里,我的一切都在这里。

我想,在我心里“汉语”对我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我的母语,在中国生活的这十三四年以来,我的故事都在围绕着“汉语”展开,在这座城市,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发生,我的一切都留存在这里,扎根在这里。

因为一些人而喜欢一个地方,因为一段回忆而留恋一方土壤。让我刻骨铭心的不是我在这里待了多长时间,而是在我平凡又平淡的生命里,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一群善良可爱的学生们的欢声笑语,这里的每一方土地都有我曾经踩下的浅浅印迹,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有我曾经走过的身影,是这里的人、这里发生过的事让这个地方变得有温度,有情感,让我平淡的生命里散发出熠熠光辉,让我感受到存在于这里的意义。

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国际专家教师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白宇新BAYRAM KUCUKAGTAS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2019年12月16日